白毓麟,字方春,生于清光绪甲午(1894)年,辽阳城西南大蚂蜂泡村人(今唐马寨镇)。
1933年初,张学良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上将军衔,白毓麟为其麾下112师635团上校团长,驻防在北平南苑。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吞食了整个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并出兵占领了热河省,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兵锋直指长城,威胁平津。张学良于北平顺承王府官邸运筹帷幄,力图抗击。白毓麟闯帐请缨,愿立马赴长城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前张学良根据蒋介石命令,已决定将白毓麟调到江西剿共,拟提升为少将师长,白毓麟凭仗与张学良的特殊关系,拒不受命,声泪俱下,慷慨陈词:"长城形势危急万分,大战在即,实难从命。愿打回辽沈收复失地。如那时另有委派,请到沈阳城,委以马伕,余宜乐从。"
白毓麟当时给远在辽阳的父亲白永贞写信说:"战阵无勇非孝也,宁肯马革裹尸也不遭亡国之恨,即战死,于国于家无遗憾。"1933年3月初,张学良命令白毓麟所在的部队开赴古北口抗日前线,沿长城布防,迎击入侵的日寇。
古北口距北平城200华里,地势雄险,历代称之为"边关"或"三关",素有"京师钥匙"之称。传说北宋大将杨继业和他的儿孙们就镇守在这里。至今尚存"令公祠","六郎庙"、"七郎坟"。
白团官兵进入古北口阵地后即扼守东关将军楼,那是明代长城的一座敌楼,正方形,每边长10多米,双层,有四门,周围有垛口,是古北口大门以东24个敌楼之间制高点,居指挥位置,发生在古北口的历次战争都把攻取和占领将军楼作为重点战略和胜负的标志。
当时正值严冬时节,草木枯凋,冰雪满山,伪装隐蔽十分困难,日军步兵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疯狂地向白团阵地发起冲锋。白团官兵多为辽沈子弟,满怀复仇报国决心,在敌机低空扫射和敌炮火猛烈轰击下伤亡惨重。白天饭送不到阵地上,官兵们只好一口炒面一口雪,忍饥挨饿,戮力杀敌。
3月10日中午时刻,朔风怒号,寒气刺骨,长城下,冰雪上,血染关山,惨烈无比。下午战事不利,第634团后撤,敌人占领了白团右侧高地,使其腹背受敌。团长白毓麟为挽回危局,亲自率领二营上阵决一死战,不顾敌机扫射炮弹密集,先后数次冲锋将高地夺回。当时白毓麟身披黑色斗篷,被敌机发现,认为是指挥官,数架敌机集中扫射,白毓麟挥动手枪向敌机射击,最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112师师长张廷枢闻讯后立即亲自看望,令收敛尸体后送,并电告北平张学良将军。张学良将军亲笔题写了"为国干城"四字,并制匾派员送白毓麟家属。3月11日国民党中央军25军关征麟部接替112师防务,73旅旅长杜聿明防守将军楼阵地。112师及635团撤出阵地后转至昌平、怀来休整。白毓麟的遗体被送往北平盛敛后存在一座古寺里,一直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白毓麟的部下乔秀山(时为东北军上校团长)将灵柩用火车送回辽阳县大蚂蜂泡村(今唐马寨镇),1947年安葬在村西泡子沿。1985年春,辽宁省人民政府追认白毓麟为革命烈士。1995年立碑,碑额刻"国有干城"四字,碑阳楷书"革命烈士白毓麟之墓",碑阴记白毓麟生平事迹。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