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岩(1915~1967),1915年出生于高城子村(今属小屯镇),1953年,担任互助组组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1958年,任高级社主任、管理区主任。1959~1967年,任高城子生产大队队长。1963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
徐宝岩努力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经常观察物候现象,积累了丰富的种田经验,为了获得丰产经验,他经常忘记休息,在田间忙碌,取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种田打下了基础,为提高粮、棉产量作出了显著贡献。
徐宝岩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经过试验,把棉花播种时间提前半个月,把“杏树开花种棉花”提前到“冰消河北岸,花开向阳坡”时种棉花;四片真叶定苗,改为二片真叶定苗;立秋打顶尖,改为伏前打顶尖。在省棉麻研究所的协助下,研究推广了“辽棉二号”新品种和“二五三”高粱新品种。在研究粮、棉新品种的同时,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一套增产措施,进行缩垄增行,以肥保密,把1尺8寸垄改为1尺5寸,高粱的株距由2寸改为4寸,东西垄改为南北垄,这样既通风又向阳。并提出:“土换土”的改良土壤办法。当农闲季节,他领导社员以土压沙,以沙压土。由于他的不断努力,高城子村棉花亩产超百斤,高粱亩产超千斤。他的丰产经验,很快传遍了黄河两岸,长城内外,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
徐宝岩当干部15年,无限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一心一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了党的光荣传统,发扬了党的好作风,一丝不苟,克已奉公,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夜间巡视生产队,向饲养员问寒问暖,询问有没有实际困难,并到饲养所给牲口添草料。每逢年、节,他亲自走访“五保户”,并为老人洗手、剪指甲、送棉衣和零花钱。
徐宝岩开会回来,哪怕还有半小时,也拿着工具去田间干活,对不熟悉生产技术的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从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按大队平均日值计算报酬,不挣所在生产队的高工分。社员们称赞他是两袖清风的人,他从不占公家便宜,不行贿、不受贿,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50~60年代初,省、市、县曾大张旗鼓地宣传过徐宝岩的先进事迹。
徐宝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多次批斗,蒙受了不白之冤,1967年1月3日,不堪忍受“造反派”的凌辱,含恨卧轨身亡,终年52岁。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