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又文(1901~1984),1901年8月生于立开堡村(今属首山乡)。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35年10月,任张学良上校机要秘书并去西安参与东北军与西北军联合抗日的工作。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委员。他以张学良代表的身份,与东北、西北的各界上层人士联系,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努力形成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7月,栗又文与张学良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二中全会,以张学良的代表身份同各方面联系,并与李宗仁、白崇禧的代表进行面谈。8月,去新疆与苏联教官安德烈夫直接谈判援助西安问题。1937年4月,任北平东特支部党组成员。8月,与徐寿轩在马占山东北挺进军中任职并和邹大鹏成立中共东北挺进军党支部,栗任支部书记,发展中共党员几十人。以后与白乙化联系,东总西北分会,发展会员数百人。同时,多方资助白乙化到北平西山打游击,不久东总会发展到10多万人,其中大批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2月,栗进入大青山与日军转战月余,10月去延安,1939年1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4月,任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秘书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联络处长。1942年10月,成立以贺龙为总司令的联防军司令部,栗又文任秘书主任。1943年2月至1945年8月离开延安时止,任延安整风审干时期的党支部副书记。1945年10月,到沈阳,经东北局分配到四平接收伪辽北省政府,任副主席兼省委委员。12月30日,省政府机关撤出“中长线”,栗又文随机关干部撤到八面城,待机进攻四平。1946年5月,解放军恢复四平,他任吉林省副主席兼政府党组书记。1946年9月,在哈尔滨就任东北行政委员兼秘书长。1947年春节后,时局稳定,栗又文负责机关建设工作,先建立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司法、交通、农业等几个委员会,然后成立各部、局等机构。
1950~1951年,为适应形势迫切需要,成立东北修建委员会,他任修建委员会主任,分三线修建飞机场30余处,开始空军训练工作。栗又文经常到各机场视察修建情况,并随时带领苏联专家检查工程是否达到标准,由于指挥方法得当,成绩卓著,受到东北局表扬。
1952~1966年,栗又文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为吉林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1966年初,因下乡征粮遇车祸,头部受伤。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江青,指出“江青参加‘文革小组’专门是为整人的。”7~12月,被“造反派”定为“走资派”并进行批斗。1967年1月,被吉林省“造反派”撤职拘押,11月,被送到北京参加“学习班”。1968年3月,在北京,经康生指定将栗又文逮捕押在秦城监狱,以后又多次转移监押地点。1975年下半年,获释回家。1979年9月至1980年4月,他任吉林省政协主席。1980年4月4日至1983年2月,任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83年3月,主动辞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4月1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3岁。
(责任编辑:管理员) |